除了看展品, 在博物馆你还能看看这些


我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马上就要到啦!!!你说Who care???




其实博物馆无论从整体建筑设计、采光,还是室内布局、陈设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那说到博物馆建筑就不得不提起贝聿铭,作为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得主他参与了众多博物馆的设计,其中包括卢浮宫和苏州博物馆的扩建和修新。




而今天爱家熊主要带大家参观欣赏苏博,跟着贝老爷子学习其中设计理念、色彩搭配、采光与光线设计、选材、构造、造景景观以及室内陈设等。如此千载难逢不可多得的大师级教学范本和经验,想要装修改造的你还不学习?!





跟着贝老学设计理念

“中而新,苏而新”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创新设计思想和对建筑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刻体察。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2500多年来形成的特有历史风貌,吸收传统民居的神韵,借鉴古典园林的风格,神似而非形似,从而使得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适应,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跟着贝老学色彩搭配

“中国黑”与粉墙瓦黛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其色调以传统的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实践。


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



跟着贝老学采光

让光线做设计



▲屋顶采用玻璃窗+木贴面金属遮光条设计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房顶遮光条塑造的光影效果



▲紫藤园玻璃方窗屋顶形成的光影效果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玻璃屋顶运用于家中


▲馆内大型落地式方门引入更多自然光



▲大型玻璃方窗和落地方门在家中的运用

¥ 65.0
去购买

¥ 48.29
去购买




家中窗户的独特设计可以收获最佳采光效果,如果有院子还可以在院内造景,将自然融于建筑。


▲馆内的六角窗


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


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馆内其他采光设计细节




在家中可以尝试着用灯饰做光线设计,如此简单就可以变身光影魔术师~

1800.9
去购买



跟着贝老学构造

几何的巧妙运用




就天窗而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


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就中央大厅而言,拥有八个角的设计巧妙,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则采用现代钢结构。


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透过玻璃屋顶,能够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



▲馆内部分屋顶的几何构造


贝老设计的苏博几何型构造屋顶让参观者每次抬头仰看都仿佛置身于万花筒一般,变化万千。


23.6
去购买




喜欢几何元素的造型,但又在家中很难像贝老一样设计那种几何立体空间,那你不妨试试最简单的办法,几何元素的挂画一样可以让你的家充满艺术气息。

43.0
去购买



跟着贝老学选材

优材深意


▲“中国黑”的花岗石


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


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贝聿铭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主庭院内一景—片石假山


就山水园的假山而言,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

 


就铺路石而言,贝聿铭提出采用金山石来铺设步行街路面,以体现苏州的地方特色。历史上真正优质的金山石都是手工切割、打磨的,而金山石手艺几近失传,费尽周折才找到一批老金山匠人,打磨出两块样石后请专人带到美国,贝先生亲自看过觉得满意了,才铺到了街上。


因为完全由手工打磨,每一块石头都不一样,尺寸、形状甚至石块表面的凹凸、花纹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样就体现出了“完全自然”的效果。



跟着贝老学造景

融自然于建筑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对于庭园中的树木,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刚性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除竹园之外,主花园东部种植平顶松、迎客松和杏树,为了保护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尽量不作修剪。


主花园南面的一株桂花树枝繁叶茂,根据贝聿铭的提议,桂树是最早移植进园的,他希望10月份开馆时,到场嘉宾能够闻到桂花的芳香。

  


▲馆内紫藤园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紫藤花随风摇曳。


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



 ▲家中造景效果



跟着贝老学布局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中轴线上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前后进出口及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跟着贝老学室内陈设



▲书斋长物 | 明书斋陈设


如何营造一个迥俗的读书空间,并配之以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陈设,经营起一个兼具知性与美感的书斋生活世界,这对于明代中期以来普遍的文人来说,甚至成为比读书本身更为重要的追求。


除了室内的陈设布置,在八角窗外还植了一株腊梅,等到冬天的时候腊梅配上飘雪,又是另一番景致。


156000.0
去购买

1999.0
去购买


5680.0
去购买


7900.0
去购买




在家中也可以打造像明代文人书斋一样的安静空间。



▲简单的陈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还可以让屋子有一种别样的意蕴。

9900.0
去购买




特展馆内用隔墙分出不同的区域,并在隔墙上开出六角窗,透过六角窗可以从另一角度欣赏到展品,感受其多变动态之美。


¥ 698.0
去购买




展馆特意开辟出一角,用实木搁架、屏风还有白色瓷花瓶配干莲蓬,简单几件摆设来突出潘公凯先生画作的独特意境。


180.6
去购买

89.0
去购买



▲屏风在家中的运用体现


最后引用苏博馆长陈瑞近的一句话,粉墙为幕,片石成山,春寒料峭,碧波小溪,水光粼粼,枝丫摇曳,柔软的绿意,从拙政园溢入,苏州的初春,从博物馆的落地门外透进来。古典在这里沉淀,现代在这里生长,静穆与活泼,仿佛古今,自然融会,寂寞无声,一无痕迹。


所以无论你是否去过苏博,都希望你能领略其中的美,能体会到贝老对建筑,对苏州,对苏州博物馆的极致的用心,也更希望你能透过苏州博物馆,通过贝聿铭老先生收获一些有关家装的灵感。


种草给好友